在赣州市石城县赣江源镇,一座座曾经庄严却冷清的老祠堂,正悄然“变身”,成为聚民心、育新风、暖乡邻的文明新阵地。近年来,该镇积极探索“祠堂+”新模式,通过功能融合与内容创新,让宗祠重新焕发时代生机,走出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相融互促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过去,宗祠虽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却因闲置率高、文化活力不足等问题,难以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面对新时代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需求,赣江源镇创新推出“五堂”模式,推动祠堂从“历史陈列馆”转型为“文明会客厅”。

祠堂变“学堂”,善学明德润民心。该镇坚持以“耕读传家”作为祠堂建设主基调,整合农家书屋、文明实践站、红色影院、禁毒教育基地等资源,打造多功能文化阵地。邀请宗祠理事、退休教师组成志愿服务队,用客家话讲家规家训,司法干部“以案说法”解析宅基地纠纷等实际问题。2023年,赖氏族亲共同集资对“蘭公祠”重新翻修,建成县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活动23场,教育未成年人1200余人次。截至目前,全镇已开展各类讲座与志愿活动超50场,参与村民超2000人次,百年古祠化身为赋能“千万工程”的“乡村书院”。
祠堂变“讲堂”,理论政策聚民心。该镇依托秋溪村“红色名村”资源,将“孔良公祠”等红色遗址开发为红色讲堂,聘请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讲述红色历史。退休教师赖国团义务担任红色宣讲员,他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利用宗祠讲堂教育孩子们爱国爱党、好学善思,以榜样的力量推动精神传承。”每周四开展“网格夜话听民声”活动,由镇村干部、百姓名嘴、无职党员与村民围坐畅谈,宣讲党的理论、收集民意。2025年以来,累计举办夜话及宣讲活动306场,收集并回应村民关切161条,办结民生实事94件,真正做到了“民呼我为”。

祠堂变“公堂”,止争促和安民心。该镇在祠堂设立“乡村和谐站”,每月的第一周星期二由法律顾问、镇村干部、“五老”人员坐班“接诊”,结合祠堂肃穆、庄严的优势,用情、理、法融合化解邻里纠纷。引入“巡回法庭”进祠堂,以身边案例教育身边人。制度实施以来,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7起,接待群众法律咨询超30人次,全镇邻里纠纷同比大幅下降50%,老祠堂成为乡村依法治理的重要平台。
祠堂变“礼堂”,易俗新风树民心。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一起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将婚丧嫁娶事宜集中到祠堂办理,邀请宗族长辈、乡友主持,既节省开支又弘扬新风。今年以来,累计简办红白事36场。友联村党支部书记刘兰香说:“现在大家统一到祠堂办酒,标准一样、氛围融洽,既拉近感情又减少支出,主客都满意。”同时,祠堂成为崇文重教的文化殿堂,每年升学季举办表彰大会,已连续表彰13年,奖励优秀学子670余名、优秀教师60余名。
祠堂变“食堂”,孝老爱亲暖民心。每月农历初一、十五,理事会开办“孝老食堂”,邀请村中老人共享暖心午餐。运行至今,已为留守及高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超2000人次,志愿者参与服务达300余人次。一餐饭,暖的是胃,更是心。部分祠堂还面向游客开放体验,既弘扬孝道文化,也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据统计,通过“五堂”模式创新,赣江源镇祠堂平均利用率从原先不足30%提升至90%,村民文化活动参与率实现翻两番,邻里纠纷大幅减少。老祠堂不再只是历史的影子,更成为群众愿去、爱去、常去的文明客厅和精神家园。

如今,这些历经百年的祠堂正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乡土的过去,也温暖着今天的日常。它们以全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引领文明新风尚,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一项有温度、可延续的基层创新实践。下一步,赣江源镇将继续深化“祠堂+”融合模式,推动“古祠焕新”工程走深走实,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深厚、更持久的精神文化动力。

| 江西文明实践网版权声明 |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实践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实践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实践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江西文明实践网 电话:0791-86847838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客户端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