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堂木这么一响,各位您听端详;今日不断案,专说婚姻法;彩礼嫁妆闹翻天,老包给您解疙瘩……”“第三种是‘冒充公检法’,说你涉嫌‘犯罪’要冻结账户,真警察绝不会电话里让你转钱到‘安全账户’,遇上这情况直接挂电话,或者找村里干部帮忙报警……”近日,位于赣州市石城县丰山乡福村村的“人民礼堂”座无虚席,一场以“以戏育村”为主题的戏剧演出正在这里举行。演出期间,“包大人讲新法”“文明实践员聊‘防骗’”等节目穿插上演,不时赢得现场村民阵阵掌声。

丰山乡戏剧文化底蕴深厚,曾连续十年被评为灯彩戏剧之乡,福村剧团更是传承百年。
为进一步深化拓展“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移风易俗改革,近年来,丰山乡结合“写戏”的习俗,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为核心,借助戏剧群众基础深厚、传播形式生动的优势,充分发挥戏剧培根铸魂的作用,创新探索“以戏育村”乡村治理模式,将移风易俗理念融入戏剧活动,让群众在戏剧的悠扬韵律中感受传统之美、体悟家国情怀,引导村民转变思想观念,摒弃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邻里纠纷等不良现象,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以戏传声,让政策理论“活”起来。该乡培养了一批“戏台翻译官”,00后新时代文明实践员周华,便是其中的代表,她用石城方言,把党的政策编成顺口溜、唱成小调,三五分钟讲清一个道理。这样,就使政策从“曲高和寡”变得“声声入耳”,从“文件语”变成了“家常话”,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截至目前,全乡已开展“以戏传声”政策宣讲96场次,覆盖群众8000余人次,“看戏学政策”逐渐成为新潮流,乡村整体文明素养持续提升,进一步擦亮了该乡全省“文明村镇”的金字招牌。

以戏宣法,让法治意识“立”起来。丰山乡利用戏台开设《包大人讲新法》课堂,把反电诈、土地纠纷、民间借贷等案例编成剧目。里面全是身边人、讲的全是身边事:有人想借银行卡给“朋友”收钱,结果差点成了诈骗帮凶;有人签土地合同没看清条款,吃了大亏……老百姓在看戏中懂了法,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法治意识慢慢就树起来了。如今,“看戏学法”已成为村民习惯,全乡因不懂法而引发的“麻烦事”逐年减少,电诈案件从23起降至现在的1起,获评全省“无邪教创建示范乡镇”。
以戏促调,让基层和谐“筑”起来。该乡创造“戏曲调解法”,面对矛盾纠纷,先不着急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让当事人先看戏后调解。下湘村有一对兄弟,因宅基地问题争执多年,村干部调解十几次未果。后来,村干部安排他们观看小戏《三尺巷》,剧中演的是古人礼让,讽的是今人争利。兄弟俩看完戏,深受触动,羞愧难当,主动和解。一场兄弟积怨,在戏曲的感化中冰释前嫌。目前,该模式已化解65起矛盾纠纷,化解率100%,该乡连续三年荣获全县信访工作先进乡镇,“看戏解矛盾”成为丰山乡乡村治理的“软办法”。

以戏化俗,让文明新风“树”起来。丰山乡大力倡导“公益戏”替代“人情酒”,制定《以戏代宴实施细则》,大力推进喜事简办,生日、添丁、乔迁和升学等喜事,以“成长励志戏”“感恩戏”替代宴请,引导村民将资金用于家庭实际需求。如今,在丰山乡,“请你吃酒”变成“请你看戏”,攀比之风渐退,勤俭节约的新风更浓。这一转变助力我乡获评全省“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更印证了传统习俗不是负担,而是可以被重新定义的文明资源。
如今,在丰山乡,正通过深入推进“戏宴”文化,一幅破旧风、树新风,以文明为底色的乡村幸?;硇煨煺箍?/p>

| 江西文明实践网版权声明 |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实践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实践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实践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江西文明实践网 电话:0791-86847838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客户端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