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我省开展“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其中20名省级文化导师下派到萍乡市各县区,开启为期两年的文化赋能征程。为形成省、市联动效应,萍乡市积极配套实施市级文化导师下乡计划,遴选60名市级文化导师覆盖至全市的乡镇街。
自此,80名导师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积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精准下沉、活态注入、直达基层,犹如“文化点灯人”,在广袤乡野耀出炽热光芒。
当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者
“我觉得幸福就是和家人一起吃顿温馨的晚餐,享受那份简单的快乐……”9月5日,省级文化导师、省委党校副教授汤翔鹤在上栗县赤山镇宣讲时,通过趣味化的互动、通俗化的语言、故事化的解读,赢得现场村民阵阵掌声。
理论宣讲,是文化导师的重要任务。如何把思想讲鲜活、把理论讲透彻,考验文化导师的能力和水平。
党的二十大代表、市级文化导师文兰英每次开展理论宣讲都跟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不时与大家互动交流,既接地气又聚人气;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市级文化导师阳昌绍和团队一起创新“萝卜抖法”宣讲品牌,用乡音乡语打通法律宣讲“最后一米”。
…………
理论之光,照亮乡野大地;宣讲之声,响彻田间地头。目前,省市文化导师累计下乡开展理论宣讲230余场次,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吸引着萍乡广大群众靠近新思想、践行新思想。
做好乡土文化基因的激活者
6月12日,在安源区青山镇高枧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省级文化导师、萍乡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唐柏林手持剪刀在红纸上勾勒出流畅弧线,不过片刻工夫,一个圆头圆脑的胖娃娃便跃然纸上,让现场的孩子们惊叹不已。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一线,是文化导师下乡计划的题中应有之义。半年多来,80名省市文化导师深入基层摸排文化需求,牵头组织举办了450余场文艺演出、文艺辅导活动,参与互动的群众达20万人次。文化导师还把“种文化”与“送文化”结合起来,打造了300余支“带不走”的村民文化队伍,让文化在乡村真正扎下根来,生长出充满活力的文化生态。
在上栗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省级文化导师彭东方开设声乐公益课堂,举办词曲创作培训班,点燃基层文艺的星星之火;在萍乡武功山麻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市级文化导师刘艳蓉用专业且生动的古典舞教学,让高雅艺术在乡村拔节生长;在萍乡经开区彭高村文明实践站,市级文化导师吴向丽组织村民排演《移风易俗树新风》鱼鼓剧目,用古老唱腔唱出时代新风尚……随着省市文化导师的进驻,萍乡各地乡村更“热”了,更“潮”了。
成为文化赋能产业的推动者
文化导师不仅是乡土文化基因的激活者,更是以文化赋能产业的推动者。
湘东区东桥镇五峰村曾是无人问津的小山村,但最近却因为山顶音乐会而出彩出圈。
今年3月31日,省级文化导师、江西日报社大江网网端部主任李薇走进五峰村指导民俗文化活动时说:“让流行音乐直达乡村,完全没有距离。”这句话让该村党支部书记周志刚茅塞顿开。他结合村民喜爱文艺活动的特点,利用五峰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开阔山顶举办起纳凉音乐会,一下子带火五峰村,通过夜经济实现了“名利双收”。仅8月,该村村民通过音乐会线上线下实现销售收入26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今年可增收70万元以上。
在江西省首批红色名村莲花县坊楼镇沿背村,全国道德模范、市级文化导师甘公荣不遗余力用自己的影响力推介当地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该村共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8万余人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00余万元。
忽如一夜春风来。环视萍乡,80名省市文化导师一头串起文化传承的“纵线”,一头串起乡村振兴的“横线”,正着力编织一幅乡村共富共美的“锦缎”。

| 江西文明实践网版权声明 |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文明实践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文明实践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文明实践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文明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江西文明实践网 电话:0791-86847838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客户端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