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至7日,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智造学院“红心铸匠”暑期文明实践团深入抚州市南丰县太和镇,在七天的实践征程中,以“红色工匠”精神为引领,串联起义务维修、防溺水教育、红色寻根,实地调研等系列实践活动,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天地间镌刻下新时代青年的奋斗印记,以脚步丈量乡土,用匠心诠释担当。
初心如磐?出征启新程: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
“牢记嘱托学思想、挺膺担当建新功”——在南昌西站的晨曦中,实践团成员们高举“强国有我,青春有为”的旗帜整装待发。2025年7月1日,这支由10名师生组成的队伍带着“健全人格、复合知识、实践能力”的“三元育人”理念,奔赴南丰县太和镇。
抵达当日,实践团与当地政府取得了联系,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开展集体会议对接下来的暑期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作出具体安排。指导老师吕芳耀以“乡村振兴执笔人”为喻,希望队员们能够以专业知识为笔、初心为墨,在田埂上写出实在的答卷,激励队员们将“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青年使命融入田间地头。
匠艺致用?维修暖民心:用专业所长解民生所急
带着“三元育人”的实践初心,实践团首站便以专业技能扎根乡土,用匠艺拉近与村民的距离?!暗缟茸鹄戳?!这台老风扇跟了我们十年,谢谢你们!”村民的笑容,是对实践团最好的褒奖。7月2日至5日,在杭山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泉的支持下,实践团搭建起临时维修站,万用表、电烙铁、螺丝刀在队员们手中化作“妙手回春”的工具,电饭煲、电风扇、电磁炉等家电在维修台上重获新生。
登记组队员细致记录每台电器的“病史”,维修组队员根据故障精准诊断,并告知村民?;ご胧?,如“这根保险丝氧化了,更换后要避免潮湿环境?!倍杂谖薹ǖ背∥薜奈锲罚嬷用裥枰徊郊觳饣蚋涣悴考?,并留下联系方式,后续跟进维修进度。据统计,累计维修家电47件,共修复41件,修复率达87%。这种“技术惠民+科普育人”的实践模式,正是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
生命至上?防溺护成长:为乡村孩童织密安全网络
带着“三元育人”的实践初心,实践团首站便以专业技能扎根乡土,用匠艺拉近与村民的距离?!胺⑾钟腥四缢懿荒茏约禾氯ゾ??”“不能!要找大人帮忙!”前坊村儿童之家的课堂上,孩子们稚嫩却坚定的回答响彻房间。7月4日,实践团以“共织生命防护网”为主题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文明实践团成员们用PPT演示、案例讲解、情景模拟三重方式,将溺水危害、急救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生动内容。
紧接着实践团带着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朗诵了防溺水“六不准”原则。除此之外,实践团的同学们结合数年来的防溺水案例,为小朋友们表演了一出“好戏”,模拟了从游泳、溺水到急救的全过程,为小朋友们重重地敲响了防溺水的警钟,在心底画下了防溺水安全红线。
此次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不仅让前坊村的孩子们深刻认识到了溺水的严重危害,掌握了防溺水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在孩子们的心中深植了“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为孩子们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固的基石。
薪火相传?寻根铸党魂:在红色坐标中汲取奋进力量
“1931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康都会议部署第三次反‘围剿’战略,这座闽赣交界的村落曾是中央苏区北大门……”7月5日至6日,实践团走进康都会议纪念馆,在“红色历史长廊”中触摸历史脉搏。展厅内,党徽造型的穹顶下,党史照片与康都会议史料交相辉映,英烈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诉说着烽火岁月的赤诚。
在多媒体厅观看纪录片《康都星火》时,队员们沉浸式见证了革命先辈在硝烟中擘画战局的智慧。转入红军随营学校旧址,斑驳的梁柱与陈列的煤油灯、旧课本,无声还原着“越是艰难越向前”的育人场景?!跋缺苍谡交鹬信嘤锩歉?,我们更应在和平年代精进技术。”,让“匠心”与“党心”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完成接力。
从维修台前的专注到课堂上的循循善诱,从纪念馆里的沉思到旧址前的誓言,维修台前的专注,正是“写在大地上”的论文,红色教育中的感悟,正是“担大任”的初心培育?!昂煨闹场笔导庞眯卸故妥拧鞍崖畚男丛谧婀蟮厣稀钡纳羁棠诤?。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当实践团踏上归途,南丰县的稻田里已种下新的希望——那是青年匠心与乡土情怀碰撞出的火花,正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长成参天大树。这份用青春书写的实践答卷,既是应科青年对“强国有我”的铿锵回应,更是新时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生动注脚。
个人心得
吕芳耀老师:乡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所有青年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地方。太阳晒但吹来的风是凉的,任务重但所有人的心是齐的,初到采风、定稿一样不落,风雨兼程下大家一气呵成,这是一次挑战,也是对我们团队协作的信赖和专业技能的实践。其间同学们没有一人掉队,每个人分工有序,顶着太阳、反复打磨每一面墙绘、认真勾勒每一个细节、来回奔走,你们的热爱和执着让老师由衷地欣慰,乡村的美丽有你们一份。努力发展乡村文化是广大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汪文锐:参加此次“红心铸匠”暑期文明实践活动,我深刻体会到基层生活的真实与不易。在走访乡村、参与农活、开展调研的过程中,我不仅增长了见识,更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责任与挑战。与村民的交流让我了解到他们的需求和期盼,也让我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团队协作中,我们互相学习、克服困难,共同完成志愿服务,收获了友谊与成长。这次经历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也坚定了我服务社会的信念。未来,我将以更扎实的行动贡献青春力量,助力乡村发展。
刘礼鹏:在太和镇的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对于我来说却分量很重。这是我拓宽视野的时光、是我增长才干的时光、是我收获真挚的时光。此次社会实践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提高了我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这次“红心铸匠”暑期文明实践活动,我更加坚信,青年人应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用实际行动去感受生活,去服务人民。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锻炼,更是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我将把这次经历作为人生宝贵的财富,继续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刘福泉:在防溺水宣讲中,孩子们从最初漫不经心的小动作,到观看警示视频时突然凝固的表情,我看到生命教育最直接的冲击。当讲解“同伴溺水不能盲目施救”,那个说要下水救人的男孩红着脸低头,让我意识到,我们传递的不只是规则,更是打破“英雄主义”幻想的清醒。这些鲜活的反应告诉我,防溺水教育必须戳破侥幸心理,用真实与细节唤醒他们对生命的敬畏,让“安全”二字真正刻进每个跳动的少年心里。
从维修台前的专注到课堂上的循循善诱,从纪念馆里的沉思到旧址前的誓言,维修台前的专注,正是“写在大地上”的论文,红色教育中的感悟,正是“担大任”的初心培育。“红心铸匠”实践团用行动诠释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深刻内涵。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钡笔导盘ど瞎橥荆戏嵯氐牡咎锢镆阎窒滦碌南M鞘乔嗄杲承挠胂缤燎榛撑鲎渤龅幕鸹?,正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长成参天大树。这份用青春书写的实践答卷,既是应科青年对“强国有我”的铿锵回应,更是新时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生动注脚。
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志愿服务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志愿服务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志愿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