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文化、促进乡风文明等方面卓有成效,广受群众赞誉。但少数文明实践场所存在活动开展“不接地气”、服务项目“缺乏灵气”等形式主义问题,无法聚集人气,有悖文明实践的建设初衷。
为什么会滋生形式主义?究其原因,首先是文明实践工作深入调研不够,没有更深入群众多听、多看、多想,一些资源下沉未贴近群众需求,一些硬性要求给基层增添不必要负担。此外,基层执行存在偏差也是一大症结,执行过程中走形变样,一些活动简单化甚至庸俗化,等等。文明实践工作本质是群众工作,必须实实在在,力戒形式主义。
以实用功能聚人气。随着各地对文明实践的愈发重视,人民群众对文明实践越来越期盼。实践阵地的各类功能区域设置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贴近当地生产生活实际,科学规划实用性功能。结合实际,推动文明实践场所与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邻里中心、农家书屋、童心港湾等基层阵地有机融合,推动消防宣传、红十字、文艺文化等志愿服务进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各类资源的“激活、整合、下沉、共享”。
以便民活动接地气。优化理论、文化、教育、医疗、助老、法律等领域的内容供给,分级分类制定文明实践活动“菜单”,不断丰富文明实践内容,做到群众需要什么活动,我们就提供什么活动。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日活动,在群众聚集的文明实践场所设置“文明集市”,将有关部门的活动、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动集中起来,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文明实践服务。
以精准服务注灵气。要在找准找实基层群众需求基础上,从资源供给侧精准发力,加强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的协调对接,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安排活动,用好志愿服务的有力抓手,切实把资源和服务送到基层、送进群众,在办实事、解难题中暖人心、聚民心,使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成为广大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志愿服务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志愿服务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志愿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