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掩映下,一座瓦房静静伫立,一缕炊烟袅袅升起,屋内不时传出欢快的鼓乐之声。7月10日上午,在上饶市横峰县司铺乡牛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村党建宣传员、木偶戏传承人周就锋正在排练新剧目。
“以前村里面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多数都是打麻将、聊闲天的。”据周就锋介绍,自从村里将这座闲置老屋改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后,村民们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打麻将的少了,拉二胡的多了;聊闲天的少了,学红歌的多了,村风民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横峰县的迎客亭
组成“百姓讲师团”用身边事讲“硬道理”
据悉,横峰县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过程中,积极推动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工作,要求各基层党组织认真梳理当地闲置场所,按照“就近就便、便民惠民”原则,打造一批“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的综合体,把县各级文明实践机构打造成为理论政策的宣传中心、全域创卫的服务中心、精神文明的传播中心、基层文化的活动中心、社会治理的管理中心、民情民意的收集中心。
落实了场地问题后,横峰县结合各乡镇实际,围绕村民不同需求,打造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人才队伍,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真正用起来、火起来。如从乡土“明星”、草根中挖掘宣讲人才,挑选信念坚定、理论扎实、责任感强、熟悉社情民意的本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道德模范、文艺骨干组成“百姓讲师团”。用“身边事”讲实“硬道理”,用“新角度”讲透“老道理”,用“土教材”讲活“新道理”的方式,广泛宣讲党的科学理论、脱贫攻坚、移风易俗、好人好事、红色文化、家风家训和乡风文明等内容,将党的创新理论化作乡土语言,传递到千家万户,把党和政府的声音第一时间送到群众中,打通政策理论进基层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主流思想舆论在基层广泛传播。
主题活动轮番上演村民在潜移默化间改变
“新时代,新风尚,革陋习,树新风。迷信破,科学立,倡节约,忌攀比。人有钱,投生产,浪费掉,不划算……”在横峰县姚家乡东山村移风易俗宣讲会上,不到30平方米的空地上,一人一把板凳,坐得满满当当。姚家乡“乡土讲师团”讲师李全财朗诵的移风易俗“三字经”,引起台下观众的共鸣。
歌舞、戏曲、小品、运动会……如今,在横峰县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关于移风易俗、文明乡风、脱贫攻坚和“双创”等主题活动轮番上演,村民们看着精彩的节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都在潜移默化间发生改变。
在早田村,村民不仅能卷起裤腿下地种田,还能拿起手机直播卖货,“短视频+直播+网红”的日子让村民们越过越潮。拥有百万粉丝的村民蒋金春说:“这得感谢我们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聘请专业电商老师授课,手把手教我们视频拍摄技巧、后期处理、混剪视频等,已经培训我们13次了,我的笔记都做了不少。”
群众在哪里,实践站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横峰县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站为基点,充分发挥学习、活动、服务三大功能,开展“八送”志愿服务活动,送理论、送教育、送科技、送文化、送健康、送平安、送关爱、送新风,让群众受教育、得实惠、真便利。
如今,漫步在横峰,新时代文明建设的影响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像花香一样沁人心脾,让干部、群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新时代文明精神入脑入心。
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志愿服务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志愿服务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志愿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