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各城市凤楼信息_附近100元一次去她家玩,快餐100微信,大学生空降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江西省文明实践>> 正文                              查看更多>>
吉水: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筑牢群众精神乐园,释放多元空间效能
江西省文明实践   2020-08-05 15:11:54  编辑:陈晗子 作者:许春花、周颖茹

  近年来,吉水县致力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路子,努力打造“特色牌”,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精品工程,促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活力、有实效、有后劲,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群众的“充电站”“服务站”“欢乐站”。

  群众精神的“充电站”

  “文艺气息浓郁的礼堂内壁,文化底蕴丰富的展板、地面干净整洁的环境……”日前,走进吉水县水田乡桑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印入眼前的是一幅活力满满、其乐融融的画面,让人感觉这不是单独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而是群众温馨的家园。

  “每天来这里的群众都很多,这里成了村里群众空闲时的固定去处?!鄙T按逍率贝拿魇导境ぶ苡迅牡厮?。桑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庐陵大讲堂”不定期开展各种宣讲,让党的政策从纸上传递到心上,“庐陵大讲堂的课程设置中,既有‘高大上’的理论课,也有‘有温度’的道德课,既有‘接地气’的技能课,也有‘最鲜活’的政策课,立足乡村、创新治理、学以致用、教学相长?!彼锵缧毙煳拿鹘樯堋?/p>

  吉水县充分注重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实际功效,将各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成为一个良好的学习、体验平台。组建以党员干部、先进人物、专业人士为主的宣讲队伍,以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送党风廉政政策、送法律科技、送脱贫技能培训、送移风易俗文明新风、送十九大精神进村等为内容,通过农民读书会、话村里变化、大讲堂等一个个别开生面的形式,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主阵地,成为群众的精神“加油站”。

  百姓门口的“服务站”

  “怎样养鸡可以使鸡不生病呢?大家从《优质土鸡养殖技术》这本书里学到了哪些实用的养鸡小技巧?”7月17日,吉水县丁江镇双橹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传来热烈的讨论声。20多位群众聚集在一起,在志愿者、兽医专家肖平平的辅导下学习讨论养殖技术。

  凉爽的空调房里,有着丰富多样的农业技术、科技知识、文学哲理、人文历史等书籍以及安全绿色的电脑网络……丁江镇双橹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立足居民需求,精心整合接地气、聚人气的农家书屋等资源,为村民提供便民、惠民、利民的贴心服务,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我之前在我们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会了井冈蜜柚的种植技术,现在我还想通过这个平台学到更多的技术?!彼执迮碛衩范匝Ъ际踔赂焕执瞬黄?。

  吉水县不断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融入志愿服务,以孤寡老人、困难群众、身边好人等为重点,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突出服务功能,组织志愿者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为他们提供健康义诊、慰问帮扶、文明劝导、政策咨询、技术指导等各类活动,形成志愿服务项目贴近群众实际、符合百姓需求的良好机制,努力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为百姓家门口的“服务站”,用服务架起“连心桥”。

  农民身边的“欢乐站”

  “走,去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看剧团排练节目去?!?月15日一大早,葛山村的“戏迷”王晋听说村里剧团在排练几个新节目,便邀了几位村民迫不及待地想一睹为快。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民剧团工作室,剧团正在排练新现代小型采茶戏《新官上任》《廉政村长》等节目,“看来村里实践站马上又要新戏看了,又要热烈一番了!”王晋听说剧团彩排完毕后,准备开展送戏下乡巡演文明实践活动。

  吉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采取自生内力和外力辅助相结合的模式,大力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指导剧团工作,引导剧团健康发展,极力扶持乡村文艺和文明实践队伍,鼓励群众“自己编、自己导、自己演”,引导支持乡村能人、文艺爱好者加入实践活动。这些“赤脚艺术家”,平时在田间地头忙活,农闲一到,他们就凑在一起自娱自乐和志愿服务活动,用乡土文化传递文明新风、带来文艺欢乐,不定期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汇演,群众的笑脸,开心的欢呼,频繁接地气的演出让小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了农民的“欢乐站”。


来源:鄱阳县文明办
相关新闻
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志愿服务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志愿服务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志愿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