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渝水五小扶贫帮困文明实践活动
20次浏览

项目简介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特别是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儿童,其生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之所以抛下自己的孩子外出打工,是因为家里务农的收入无法让自己的家庭过上稳定的生活。否则,如果有一点办法,他们都会想方设法与孩子呆在一起,所以生活困难是留守儿童家庭的普遍特征,虽然她们出去打工可以赚到一些钱,但其付出与收入相比,依然是极不平衡的,有时因为制度等方面的缺陷,自己赚到的钱还不能及时拿到手。所以他们在家里生活方面是极其节俭的,父母离开后,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在节俭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表现在饮食方面,吃好是不敢奢求的,能吃饱就行了,儿童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期,合理的饮食结构和营养搭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城市儿童是备受父母及亲友呵护的,而农村留守儿童只能在极度节俭的状态下过得维持温饱的生活。这些儿童在生病的时候也往往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医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传统方法的治疗或者干脆硬扛。
服务内容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学校在条件极其艰苦下,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并设立了“亲情电话”,还准备利用农远工程的电脑,在开通了网络之后,为“留守儿童”提供免费服务。让万水千山也隔阻不了“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融。 3、建立了“爱心妈妈(爸爸)”值日制。 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安排一名富有爱心和教育经验的教师值守“留守儿童之家”,利用课余时间为“留守儿童”解决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所存在的疑惑和困难。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儿童谈心,随时把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日记,让留守儿童在教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乏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营造关爱“留守儿童”氛围 我校教师以师德建设为出发点,将关爱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班级内、少先队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拉一拉”中营造了爱的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 6、大力宣传,发动社会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仅仅依靠微薄的学校是不够的,所以在这次活动中,还发动了村干部、镇政府人员、村委会成员以及退休老师一起加入到“关爱行动”中来,此举得到了相关人士的热烈支持,纷纷担当了“代理家长”的角色,与孩子们一道,迈向新的明天。 7、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家校联系制度。 我们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通过家校联系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8、组织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 对于每个人来说,家是温暖的,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学校就是他们温暖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对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各班在日常活动中格外照顾留守儿童:班队会上给留守儿童更多倾诉的机会,课外辅导时让留守儿童位于最前面,组织“心连心”活动也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参与面,实践活动中细致地教他们自主生活、自护自救的知识。这一切就是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报名要求
有爱心,有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