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各城市凤楼信息_附近100元一次去她家玩,快餐100微信,大学生空降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江西省文明实践>> 正文                              查看更多>>
龙南:“融”出新时代文明新风
江西省文明实践   2020-07-07 17:21:24  编辑:陈晗子 作者:唐铭澧 廖翠霞 黄梓倩

  一块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中心)的牌子立起来、各项工作融起来,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服务活动办起来……自启动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工作以来,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找准轴心、做活“融”字,探索出一条适合龙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有效路径。

  场所资源融合

  “祠堂变讲堂,人人共享;神台变讲台,老少皆宜?!痹诹偬料缧率贝拿魇导环扇褐谛聪碌亩粤盘诙喙δ芴由?,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1.jpg在临塘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山歌爱好者在练新歌曲。图片来源:客家新闻网

  2018年,龙南县按照“三合一”思路,把文明实践中心、村(社区)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结合起来,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建设。依托客家围屋、古祠堂、废弃校舍等场所,以“多合一”理念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示范点。

  在实施“场所资源融合”的过程中,临塘乡文明实践所原为“许氏宗祠”,原来的旧祠堂被打造成集多媒体功能文化舞台、文艺宣讲厅、农技科普培训室、棋牌室、书画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村民叶肖娣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形象地比喻成“吃火锅”——里面啥都有,味道香喷喷。

  平台搭建完成后,职能部门纷纷入驻。县纪委部门把廉政教育融进来,民政部门把“居家养老服务”资源送进来;组织部门建立党性教育基地,探索出了“康乐人家”服务模式……各部门强强联手,各展所长,和合共生为群众创造了听讲座、看电影、观演出、用餐午休的精神家园。目前,龙南县共打造了5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所(站),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线上线下融合

  疫情防控期间,文明实践站暂停开放,九连山墩镇头村贫困户袁育梅的腹膜透析液告急,身患尿毒症的她通过“线上点单”后,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获得了“生命之液”。

  该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邓文说,为了让各个实践站继续为群众服务,他们借助新媒体,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与志愿服务中心融通互动。实施“群众线上点单、中心线上派单、志愿队伍执单、广大群众评单”模式,并推出直播讲堂、疫情防控、心理咨询、物资代购等多个服务类别项目。

2.jpg龙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线上平台首页。图片来源:客家新闻网

  “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服务群众‘零时差’?!备孟厝诿教逯行闹魅喂担叭诿教逯行钠煜滦旅教遄芊鬯苛坑?0万,把许许多多有着不同需求的群众集聚到线上平台上来,成为推动文明实践的有生力量?!?/p>

  据统计,疫情防控期间,龙南县县、乡两级共36支志愿服务队通过文明实践线上平台获取群众的服务需求,在线下开展物资代购、上门义剪、就业招聘等服务共计600余次。

  红榜黑榜融合

  行走在龙南县汶龙镇上庄村,只见村路干净整洁,客家民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花木丛生,散发阵阵清香……村民曾永石为记者讲述他的家“变”了模样。

3.jpg曾永石在家门口的花圃浇水。图片来源:客家新闻网

  62岁的贫困户曾永石过去以养猪为生,就在去年,他养的鸡、鸭、猪还满院子跑。因此被列入“黑榜”。随后,他放弃养猪,并把家禽“圈养”在后院,每天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农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如今,不仅曾永石告别了“黑榜”,还经常主动参与村里的环境清理,争取登上“红榜”。

  为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的活动内容,龙南创新方法和载体,通过“红榜+黑榜”融合进行道德评议,引领群众共治共享脱贫攻坚、环境整治、乡风文明等工作和成果。如今,一个个“典型”通过道德“红黑榜”被群众熟知。“红榜”和“黑榜”融合,也“融”出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的一片新天地。

  自开展此项工作以来,龙南县县、乡、村累计发布红黑榜12期,总发布人数2568人,其中红榜人数1712人、黑榜人数856人。借助“红黑榜”的道德引领作用,文明新风在群众中悄然养成,成为当地推进移风易俗、加强乡村治理的有效方法。


来源:客家新闻网
相关新闻
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志愿服务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志愿服务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志愿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