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县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建设为契机,紧扣群众需求,大胆探索创新,着力解决传统理论宣传站得高、离得远,群众听不懂、不愿听的问题,着力打通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该县“民嘴讲堂”荣获“全国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称号。
阵地建设全域化,群众安居在哪、阵地就建设在哪。
一是建立三级服务阵地。整合利用现有的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县体育中心,乡镇及村会议室、祠堂、茶馆、村史馆、农家书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场所,进行改造提升。其中,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利用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总面积200平方米;23个乡镇场文明实践所和304个村(社区)文明实践站整合后面积15-30平方米不等,添置移动音箱等必备设备。二是整合“三中心一平台”。整合利用县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县融媒体中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实现信息、资源、活动共享。融合县融媒体中心七大县属媒体开设专题专栏,采用图片、音频、视频、H5、VR等方式,宣传文明实践重大活动、特色经验,实现信息资源全县互通共享。在苏溪镇模山村、澄江镇上田村等10个省、市级文明实践示范点安装“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配置电视机、投影仪、一体化电脑等学习设备,让线上学习常态化,让理论学习融入日常。
队伍建设志愿化,群众活动在哪、队伍就成立在哪。
创新组织架构,组建“1+10+N”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让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触手可及。一是成立县级总队。县委书记任总队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副总队长,由40名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每个月策划开展好一个主题活动,具体开展走访慰问、植树造林、“不忘初心第一课”、集体升国旗、观看阅兵式等文明实践志愿活动,为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作示范、强引领。二是成立特色分队。组建全县理论宣讲、志愿者服务、农技惠民、卫生健康等10支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每支分队由相关牵头部门主要领导任队长,负责管理队伍、制定各具特色的活动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三是实现N个乡、村全覆盖。23个乡镇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依托本土文化人才、乡贤、科技能人等分别组建1支10人以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由乡镇场党委书记任队长;304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分别组建1支5人以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由村(社区)书记任队长,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镇、村无盲区。
服务模式订单化,群众需求在哪、服务就延伸到哪。
根据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反映频繁的问题困难,精心制作了政策、技能、法治等十大优质县级文明实践菜单,在此基础上,各乡(镇、场)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古色文化、民俗文化、乡风文明等特色亮点制定个性化菜单。一是群众点单。具体通过电话热线点单、全天候微信小程序点单、现场书面问卷点单三种形式实现需求订单精准服务到人。一年来,群众点单达5370余次。二是中心(所、站)配单。站所将群众点单及时整理汇总,按时间、内容要求、难易程度,分配给村、乡、县三级各自落实。截至目前,全县累计配单1500余次。三是志愿者接单。县、乡、村三级志愿服务队伍在接到中心(站、所)配单指令后,及时通知属地志愿者落实任务。比如,泰和垦殖场根据果农对果树更新换代的需要,及时组织“果教授”举办“金秋砂糖桔产业推进会”,受到广大果农欢迎。四是社会评单。通过发放满意度评议表和电话回访等方式,对前一个月实践活动效果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志愿服务组织。对于群众“不买账、不欢迎”的菜单,予以剔除或完善。目前,共开展评单21次,采纳合理意见建议43条。
组织保障充分化,工作短板在哪、组织保障就到哪。
一是组建工作队伍。成立泰和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其办公室,由县委书记担任委员会主任,中心下设办公室,抽调多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集中办公。二是加强经费投入。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每年安排不低于60万元工作经费,每个乡镇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年分别安排不低于3万元、1万元工作经费,被评为5星级、4星级的村(社区)文明实践站每年分别给予不低于2万元、0.5万元的奖补经费。截至目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累计投入600多万元。三是实施分类考核。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分别纳入全县高质量发展考核、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内容之中,在年终对“1+10+N”文明实践队伍,23个乡镇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04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行分类考核表彰,不断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正能量。
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志愿服务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志愿服务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志愿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