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红色资源,村里建起了长征主题雕像、红歌广场,前来参观和研学的人员络绎不绝?!碧讣啊鞍俸旃こ獭保鸾鹗性剖较绶巅獯宕逯榱嚎』陨钣懈写?。
2020年以来,瑞金市推动红色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深度融合,通过“百红工程”等政策,让红色成为文明实践最大品牌和最亮底色。
图为红色小导游在红井分享学习红色故事。
“描红”阵地
岁末年初,瑞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迎来新气象。
这一景象源于2020年,该市推出了“百红工程”,在农村重点创建红色名村(名乡名镇),在城市社区和中小学校重点创建红色驿站,在红色旧址、红培机构重点创建红色培训基地。
散落的红色村镇在建设中更加注重“描红”,将红色资源作为亮点加以保护开发,为文明实践站建设提供丰富的红色阵地——
云石山乡丰垅村围绕红军茶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群众既可在红军茶馆喝茶,也可聆听红色故事;
大柏地乡大柏地村依托大柏地前村战斗遗址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叶坪乡朱坊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融合红色健康第一村理念而打造;
……
通过“百红工程”,该市引导各村用好红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把实践站打造成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坚强阵地。
整合革命旧址资源,该市在中华苏维埃纪念园景区、叶坪景区、红井景区、中共中央政治局、中革军委旧址景区,“二苏大”景区等5个红色旅游景区分别建立了实践点。
此外,该市还规划建设“党群服务+文明实践”市级党建综合体,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融通联动。
打造各乡(镇)、村“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该市建成“孝老食堂”、村史馆等40余个,打造组织、宣传、服务群众的精神家园。
图为学生在瑞金市大柏地乡前村战斗遗址开展活动。
“扩红”力量
走进瑞金市共和国摇篮旅游区,随处可见文明实践“志愿红”。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们穿梭在景区,为游客提供免费志愿讲解。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推进中,该市组建了红色基因传承专业志愿服务队,以各单位干部职工为主,集合了该市政治理论、党史国史、红色文化等领域的专家。
同时,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开展送红色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军营、进乡村、进社区等“五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宣传宣讲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
据了解,该市红色文化“五进”志愿服务项目获全省示范性重点志愿服务扶持项目,并入选中宣部举办的全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交流展示项目。
该市组建了红军后代小分队、“五老”志愿服务队、红色娘子军宣讲队等民间志愿服务队。发挥“百姓名嘴”“草根名人”作用,多形式讲述红色历史和苏区精神。
此外,该市“百红工程”在城区学校建起了“红色驿站”,推动红色文化进校园,红色传承从小做起。组建了专门的红色小导游志愿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到红色景区当免费导游。
通过“城乡带动、以城带乡”,该市指导帮助各村(社区)组建1支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成员由农村党员、乡贤、爱心人士等组成,建成一支“不走的农村志愿服务队”。
目前,瑞金拥有市、乡、村三级志愿服务队伍共455个,实名注册志愿者5.7万余人。其中红色景区实践点举办120余场文明实践活动,提供志愿讲解服务3000余次、80万人次。
图为“江西好人故事会”走进瑞金市日东乡。
“闹红”内涵
前不久,“江西好人故事会”第四场走进瑞金市日东乡陈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红军传人”刘阳、“抗疫先锋”谢芬芬、“江西好人”刘冬生来到现场,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江西好人故事会”走进陈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瑞金市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建设,推动“会场+现场”把群众“留下来”的生动实践。
该市通过开展我身边的红色故事分享、红色歌曲大家唱、红色经典诵读等有特色、受欢迎的文明实践活动,深入宣传宣讲红色文化、红色历史和苏区精神。
同时,该市充分利用好《十七棵松》《八子参军》《红井的故事》等红色现场教学课程和重走长征路体验,组织党员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文明实践活动,丰富了文明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内涵。
“固定+流动”把群众“带起来”。该市组织基层红色文化宣讲“轻骑兵”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通过打红色快板、唱红色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红色文化大餐”。
“线上+线下”把群众“融进来”。该市结合融媒体中心建设,开展文明实践专栏,扩大文明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建设“红色寻根网”,把“红色寻根网”作为学习传播红色文化的网上文明实践主阵地。
同时,该市还依托“学习强国”平台,通过下载网络资源、将内容转到电视、投影或广播等,组织群众开展线下学习,解决老年群众无法实现网上学习的问题,让党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广、更清晰。
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志愿服务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志愿服务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志愿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