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各城市凤楼信息_附近100元一次去她家玩,快餐100微信,大学生空降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江西省文明实践>> 正文                              查看更多>>
昔日老祠堂 今日新“家园”
江西省文明实践   2020-11-27 10:00:12  编辑:吴凯 作者:高学斌

  进贤县积极探索“祠堂+文化”模式,实现文明实践站260个行政村全覆盖

  白天,老人们有的在看书、有的在下棋,孩子们或看书、或写作业;夜晚,村民成群结队前来跳广场舞。在进贤县温圳镇,很多祠堂由村民祭祀、议事场所转变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深受村民欢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温圳镇,农村书屋、乡贤宣讲队相继落地生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族规家训等上墙,老祠堂变成了传播精神文明的新阵地。

  老祠堂变身“智慧书屋”

  一到周末,村里的“智慧书屋”开放,俞锦程便和小伙伴们约好,一起到书屋看书、写作业。

  今年11岁的俞锦程在温圳中心小学上六年级。2018年,白沙村俞氏祠堂被改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保留祠堂原貌的基础上设置了“农家书屋”和“智慧书屋”。其中,“智慧书屋”的书籍专门供少年、儿童阅读。

  “‘智慧书屋’设在祠堂右侧的第一间厢房。”俞锦程的爷爷、“智慧书屋”管理员俞建国介绍,书屋有1000多册图书,以绘本和故事书为主。

  “在家门口就能读到这么多、这么好的书,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笨醋攀榧苌习诼囊慌排攀椋峤ü3;嵯肫鹱约盒∈焙颍鞘?,偶尔借到一本破旧的“小人书”,他就会乐上好几天,看上一遍又看一遍。

  “过去,只有修族谱或有大事才会召集大家来祠堂商议,平时都不会有人来。但改造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后,村里人都会来这里?!卑咨炒逦岬持Р渴榧怯魑钠剿?,以前很多人想支持家乡建设,但是没有平台也没有抓手。如今以祠堂为纽带,白沙村的400余户3000余村民,齐心协力建设新时代文明乡镇,邻里之间比以前更和谐了。

  老人休闲、小孩学习有了新去处

  温圳镇地处浙赣交通枢纽要道,明清设镇至今已有千年历史。15个行政村104个自然村有大小祠堂80多个。

  如今,祠堂不仅给孩子们提供学习场所,也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场地。智慧书屋正对面的厢房里,老人们或下棋、写字,或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俞三泉今年80岁,依然精神矍铄,他说,以前人们只有在祭祀、议事时到祠堂去,一年也用不了几回,“现在,祠堂每天都开放,老的少的,各得其乐?!?/p>

  大溪村章家自然村地处温圳镇东南。走进章氏宗祠门口的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状元榜”,上榜的是村里所有考取大学的人员,总共有42人。在祠堂最中心的一块屏风墙上,记载了章氏先贤品德最突出的人物故事。族谱和家规中关于德育教育的字句被摘抄和整理出来,由村里的书法爱好者写出来张贴在祠堂四周墙壁上。

  一个农家书屋、一个智慧书屋、一个农耕民俗物品陈列、一个文化娱乐室,这些是温圳镇祠堂改造后的标配。各村还挖掘和整理先贤文化、村庄历史,形成独特的祠堂文化。

  实现文明实践站

  260个行政村全覆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在进贤县,260个行政村已经全部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苯臀拿靼煨讨行闹魅挝夥缁?。

  为促进乡村振兴,从去年开始,温圳镇以“两廊一中心四基地”建设为契机,开启基层社会治理新探索,将祠堂作为善治的有力抓手。祠堂旧貌换新颜,大部分得益于乡贤的大力支持,也得益于相关部门的鼎力相助,引导村民将祠堂变成“文化中心”,并结合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抓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使农村祠堂成为政策讲堂、道德讲堂,让祠堂功能与时俱进。

  “文明实践站的覆盖率达到100%,志愿者的注册率在‘爱南昌’客户端平台排名全市第二。”吴风华说,通过创新探索“祠堂+文化”的模式,充分发挥乡贤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未来,将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基层更为广阔的作用。


来源:南昌晚报·爱南昌客户端
相关新闻
江西志愿服务网版权声明
1.本网专稿栏内的所有作品,包括标有“江西志愿服务网”LOGO的图片,版权均属于江西志愿服务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经本网授权使用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志愿服务网”和作者姓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来源:×××”(非江西志愿服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
3.在本网的新闻信息页面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不代表本网观点,文责自负。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发布之后30日内同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关于我们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意见建议 | 赣公网安备 36010802000294号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文明办 主管 | 江西日报社 主办 | 举报电话:0791-86847779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证号:1409348 赣ICP备08100009号-4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6120170003
出版许可:新出网证(赣)字07号 经营许可证编号:B2-200700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3612008001
新闻投稿:news@jxwmw.cn 文明创建投稿:jx-wmb@163.com